2025布局核聚变:上海电气408亿单,永鼎2亿单,谁更值得蹲?
关注新能源赛道的朋友,最近可能被核聚变领域的订单消息刷屏了——上海电气拿下累计408亿元核聚变相关订单,永鼎股份也斩获2亿元相关合同。作为被称为“人类终极能源”的赛道,2025年国内核聚变产业正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,这两家企业的订单差异,让不少人好奇背后的逻辑
关注新能源赛道的朋友,最近可能被核聚变领域的订单消息刷屏了——上海电气拿下累计408亿元核聚变相关订单,永鼎股份也斩获2亿元相关合同。作为被称为“人类终极能源”的赛道,2025年国内核聚变产业正式进入实质性落地阶段,这两家企业的订单差异,让不少人好奇背后的逻辑
最近刷手机,总刷到各种说核聚变的,都说它是“终极能源”。原料从海水里就能取,烧的时候不排碳,还没核废料,听着就像能一下子把所有能源难题都解决了。身边不少人都跟我聊,盼着它赶紧商业化,甚至琢磨着“备好麻袋等受益”。但咱真别着急揣着麻袋往前冲,核聚变要想走进日常生
随着人工智能模型复杂性的指数级增长,全球科技巨头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:如何为大规模AI计算提供足够的电力支撑。微软支持的初创公司VEIR刚刚展示了一项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突破,其超导电缆系统在演示中成功通过单根低压电缆传输了3兆瓦电力,为解决AI数据中心
该所研究员团队最近突破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(REBCO)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,实现了“人造太阳”关键核心材料国产化制备。
最近核聚变圈子太热闹了,10月成都开的聚变能国际大会上,国家原子能机构直接说“技术正从科研往商业应用加速跑”。中科院院士也放话,聚变能20年内可能进千家万户。这让不少人盯上了产业链上的关键玩家:手握超导件的永鼎、喊出3万吨产能的精达、砸200人研发的上海
打开2025年的A股行情页,不少人会被“核聚变”相关个股的波动勾住眼——永鼎股份、精达股份、上海电气这三家,近期总在股民的讨论列表里“同框”,问“谁更值得多盯两眼”的留言刷个不停。但多数人其实没整明白:核聚变到底跟这三家公司啥关系?现在盯它们,核心看的是啥?今
被誉为“人类终极能源”的可控核聚变,本质上是把“太阳搬进实验室”——让氘、氚等轻核在亿度高温下“牵手”成氦,释放出比化石燃料高出百万倍的能量。一升海水中蕴藏的氘,一旦聚变,可吐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的“能量当量”,却只留下无害的氦气和寥寥中子,既无长寿命放射性废
美股大跌突袭,A股却上演“低开高走”的韧性行情,背后三大主线强势领跑。核聚变迎政策与技术双重东风,半导体新凯来概念被官方“剧透”惊喜,稀土板块短期波动难掩长期逻辑。本文结合关键会议节点与核心标的,拆解当下市场的机会与节奏。
家人们,最近核聚变概念火到发烫!这玩意被称作"终极能源",一旦搞成能直接颠覆能源格局。但板块里鱼龙混杂,今天咱就把合锻智能、永鼎股份、百利电气、精达股份这四家扒个底朝天,看看谁在真搞技术,谁在蹭热点!
2025年10月8日节后首日,A股直接放出“王炸”——可控核聚变板块20只个股集体封死涨停,板块单日暴涨9.2%,主力资金疯抢35.6亿元,连平时冷清的小盘股都被推到涨停板。不少人纳闷:这板块怎么突然火了?其实背后3个刚落地的利好,每一个都踩中行业“命门”,但
在全球能源革命浪潮中,可控核聚变作为“终极能源”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工程现实。2025年以来,美国NIF多次实现“点火”并输出超输入1.5倍的能量,中国EAST装置更是创下维持1亿°C等离子体超17分钟的世界纪录,而新成立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正瞄准2050年聚
截至2025年10月,中国核聚变BEST装置(球形托卡马克)的研发主要由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主导,但部分上市公司通过技术合作、设备供应或资本参与等方式间接介入该项目。笔者通过公开的媒体和公司公报,对相关上市公司进行了解读,以下是已知参与或关联的上市公司及其
2025年9月30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公告,说上海超导的上市审核暂停了,说是补财务数据,但谁都知道没那么简单,这家公司是全球唯一能大批量生产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,产品太稀缺,市场开始重新掂量它的价值,一纸终止通知,反而让它成了行业里最被盯着的那家。
西部超导:全球低温超导材料龙头,独家供应ITER项目中央螺线管超导线材,2025年中标CFETR二期磁体订单12亿元,NbTi超导线材产能提升至800吨/年,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。
最近英伟达押注核聚变的消息又炸了锅!这玩意儿号称"终极能源",A股自然也跟疯了。但咱得擦亮眼睛——今天就把白银有色、上海电气、远东股份、浙富控股这4家公司扒个底朝天,看看谁是真有技术,谁在蹭热点!
超导概念,尤其是室温超导,具有极强的题材炒作属性。相关公司的股价波动往往巨大,且与实际业务关联度可能不高。投资前务必深入研究公司基本面,认清概念实质,警惕炒作风险。
高温超导材料具备零电阻、完全抗磁性等特性,临界温度高于 - 248℃,可在液氮环境(-196℃)工作,制冷成本远低于低温超导材料,且能产生更高场强(最高 45.5T),适配可控核聚变等高端场景。当前主流产品为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(REBCO),生产需经基带制备、
周末中国科学院与南方科技大学连发两大超导领域“核弹级”成果:铁基超导线材载流性能刷新世界纪录,常压镍基超导突破40K麦克米兰极限。消息引爆全球资本市场,超导概念股周一开盘集体冲高,西部超导、联创光电等龙头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3亿元,机构预测相关企业2025年净利
可控核聚变,在理论上,在实验室里,都已经得到科研验证其可行性,实现商业化也只差临门一脚。正因如此,资本早就开始布局可控核聚变这条无限清洁能源的黄金赛道,
算力的尽头是电力,最近全球算力龙头英伟达投资初创核聚变公司,再次印证了这句话。